大灾之后防大疫——精心细致积极做好防疫工作
四川省汶川发生7.8级地震后,举世震惊。如何防控受灾地区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已成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的重点之一。5月15日,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所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大队大队长袁正泉就“大灾之后防大疫”谈了自己的看法。
袁正泉说,地震发生后,灾区人群对病菌的抵抗力下降,另外由于大量房屋倒塌,下水道堵塞,造成垃圾遍地,污水流溢;再加上畜禽尸体腐烂变臭,使得尸体以及伤口成为病菌生长繁殖的理想场所,使得菌源产生,极易引发一些传染病并迅速蔓延。历史上就有“大灾之后可能有大疫”的说法。因此,在震后救灾工作中,认真搞好卫生防病非常重要。
▲可能出现六类疾病
地震是一种突发的自然灾害,震后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受到极大破坏,卫生基础设施损坏严重,供水设施遭到破坏,饮用水源会受到污染,是导致传染病发生的潜在因素。袁正泉认为,地震后可能引发六类病症: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甲肝、伤寒、痢疾、感染性腹泻、肠炎等;虫媒传染病,如乙脑、黑热病、疟疾等;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炭疽、狂犬病等;经皮肤破损引起的传染病,如破伤风、钩端螺旋体病等;常见传染病,如流脑、麻疹、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等。最后是食源性疾病。震后房屋倒塌,使食品、粮食受潮霉变、腐败变质,存在发生食物中毒的潜在危险。
▲防止“病从口入”
卫生防疫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也是一项细致到每个角落的疫情防控工作。预防肠道传染病的最主要措施,就是搞好水源卫生、食品卫生,管理好垃圾、粪便。袁正泉认为,一是饮用水源要设专人保护,水井要清掏和消毒。饮水时,最好先进行净化、消毒;要创造条件喝开水。二是搞好食品卫生很重要。要派专人对救灾食品的储存、运输和分发进行监督;救灾食品、挖掘出的食品应检验合格后再食用。对避难场所和餐饮场所要加强检查和监督,督促做好防蝇、餐具消毒等工作。三是管好厕所和垃圾。震后因厕所倒塌,人们大小便无固定地点;垃圾与废墟分不清,蚊蝇孳生严重。所以震后应有计划地修建简易防蝇厕所,固定地点堆放垃圾,并组织清洁队按时清掏,运到指定地点统一处理。
防止“病从口入”要做到不吃下列食品:被水浸泡的食品,除了密封完好的罐头类食品外都不能食用;已死亡的畜禽、水产品;压在地下已腐烂的蔬菜、水果;来源不明的、无明确食品标志的食品;严重发霉(发霉率在30%以上)的大玉米、花生等;不能辨认的蘑菇及其他霉变食品;加工后常温下放置4小时的熟食等。
防止“病从口入”要做到要正确加工食品。粮食和食品原料要在干燥、通风处保存,避免受到虫、鼠侵害和受潮发霉,必要时进行晒干;霉变较轻(发霉率低于30%)的粮食的处理,可采用风扇吹、清水或泥浆水飘浮等方法去除霉粒,然后反复用清水搓洗,或用5%石灰水浸泡霉变粮食24小时,使霉变率降到4%左右再食用。
防止“病从口入”还要做到搞好饮水安全工作。要选择合格的水源并加以保护,首选井水,水井应修井台、井栏、井盖,井周围30米内禁止设有厕所、猪圈以及其他可能污染地下水的设施,打水应备有专用的取水桶;其次选没有污染的山泉、小溪和上游水,并划定范围,严禁在此区域内排放粪便、倾倒污水垃圾等;第三,可根据情况选接自来水供水管线、打手压泵小口井等,集中式的饮用水水源取水点必须由专人管护。饮用水要经过澄清、过滤、消毒等处理后方可饮用。
▲预防人畜共患病
这次大地震是在山区,震后如何预防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是广大灾民关心的问题。袁正泉认为,要加强人间和畜间疫情监测,及时与畜牧兽医部门互通信息,以便有效处置首发疫情,严防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炭疽等疾病的发生或流行。一是大力开展防鼠、灭鼠和杀虫、灭蚊为主的环境整治活动,降低蚊、虫、鼠等传播媒介的密度;二是管好家禽家畜,猪、狗、鸡应圈养,不让其粪便污染环境及水源,猪、鸡粪发酵后再施用,死禽死畜要消毒后深埋;三是管好粪便厕所,禁止随地大小便,病人的粪尿要经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后集中处理;四是临时居所和救灾帐篷要搭建在地势较高、干燥向阳的地带,在周围挖防鼠沟,要保持一定的坡度,以利于排水和保持地面干燥。床铺应距离地面2尺以上,不要睡地铺,减少人与鼠、蚊等媒介的接触机会;五是要做好鼠疫疫苗、出血热疫苗和有关药物的储备,以便应急使用。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2017中国食品药品网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