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负总责”的强音——甘肃省平凉市全面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城乡一体化纪实(一)

  • 作者:陈 静 李开银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4-09-06 07:47

    甘肃平凉——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诞生地。今天,它是甘肃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经济作物主产区,农村人口占全市人口的80%以上。   
    金秋的平凉大地,一派丰收的景象。平凉市崆峒区柳湖乡政府正在组织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五进”宣传、无假劣食品药品乡镇创建等活动,这些都是该乡今年食品药品安全重点任务,年底区政府要进行考核。近年来,平凉市委、市政府坚持把食品药品安全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建设的大事,层层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加大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力度,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以行动诠释了“政府负总责”的深刻内涵。   
    “保证不了食品药品安全就是政府失职”   
    “保证百姓饮食用药安全,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如果连这都保证不了,就是政府失职。”在平凉市委书记陈伟心中,食品药品安全占据着重要位置。“谁敢砸老百姓的饭碗,我就砸谁的饭碗。”女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认识决定高度。2007年,平凉市全面统筹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将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主任的食品安全委员会调整为由市长任主任、6县1区政府及近20个政府职能部门“一把手”任委员的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提升组织领导规格,扩增责任部门,进一步强化对食品药品工作的组织领导。   
    从当年开始,平凉市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责任,每年,市与县区、县区与乡镇、乡镇与村社均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市、县区政府与相关监管部门也签订责任书,明确安全责任,逐级分解落实。   
    通过5年不间断的落实责任,食品药品安全组织领导、工作责任和督查考核体系全面健全完善,政府重视程度和组织、督导、解决问题的力度全面提升,各级政府、监管部门积极主动履职尽责步入常态。   
    在平凉采访的几天里,接触到的市、县区、乡镇政府的每位领导谈起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都了然于胸,且见解深刻。   
    “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与民生关系最紧密。出了事,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静宁县委书记王宗良认为。   
    “食品药品安全管不好,经济发展再好、再快,也失去了发展的意义,群众也不会满意。”崆峒区副区长赵玖梅说。 
    每年平凉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工作报告都把食品药品安全作为社会民生问题的重点,提出明确要求。 
    今年1月出台的平凉市“十二五”规划,以专门章节明确了食品药品安全任务、建设项目和保障措施等,为平凉市勾画出了下一个5年食品药品安全发展的美好蓝图。 
    “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不是一两个部门的事” 
    平凉市历任主管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政府领导认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不是一两个部门的事,各相关单位要共同携手,联合执法,加大监管力度,消除监管盲点。” 
    在2009年以来的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中,平凉市食品药品监管、卫生、公安等部门加强衔接协调,建立了部门协作机制。仅2010年,市县相关部门就开展了25次联合检查,一些食品药品领域的突出问题在协作的合力中逐步解决。 
    今年7月,经3个月调研,10易其稿,平凉市政府主要领导参与修改的《平凉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出台,全面建立起责任、管理、考核等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我们不能只算经济账,还要算社会账” 
    平凉市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13.02亿元,不及东部发达地区一个市财政收入的1/10。就是这样一个医药经济不发达、地方财政收入有限的地区,凡是涉及食品药品安全的事项,地方政府都予以优先考虑,积极解决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影响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重大问题。 
    今年3月,在平凉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会议上,副市长李生发强调:“实行属地化管理后,机构、职能、人员还没有到位的县区要尽快调整到位。各县区一定要给予大力支持,切实解决监管经费长期不足的问题。” 
    有50万人口的静宁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去年财政收入仅5000万元,一个县级干部一年的办公经费只有2000元。在如此捉襟见肘的情况下,静宁县今年拿出100万元经费用于食品安全和药品监管工作,组建了餐保化监督所,一次划转6名执法人员,并解决了103平方米的办公用房,专款购买了一辆价值20多万元的执法用车。“在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方面,我们不能只算经济账,还要算社会账、政治账。”静宁县委书记王宗良道出真言。 
    静宁县并非特例。在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实行分级管理后,平凉市各县区政府都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庄浪县成立了药品稽查大队; 
    ——崇信县局编制从6人增加到10人,监管经费8万元,为历年最高; 
    ——华亭县组建食品药品稽查大队和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监测与评价中心,一次性解决餐保化监管人员编制10名,药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和监管经费20余万元,人均经费超过了当地公安部门; 
    崆峒区政府针对崆峒区局只有5名工作人员、无办公场所、经费不足等困难,在全区人员编制不增加的形势下,从其它单位压缩出20个公务员编制调整给该局,充实了监管队伍,并为崆峒区局购置了办公楼。 
    “发挥乡镇政府在农村监管中的主导作用” 
    位于黄土高原丘陵山塬区域的平凉,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地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7.5%,全市70%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单位分布在农村。只有把农村居民的饮食用药安全问题解决了,平凉市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才能算真正到位。为此,从2003年开始,根据国家局和甘肃省局的有关精神,平凉市持续不断推进农村药品“两网”建设,把监管重心下沉到乡镇、村社,夯实农村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基础。 
    从2006年以来,平凉市6县1区的102个乡镇均成立了由乡镇长任组长、村级组织负责人为成员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或食品药品监督所),配备食品药品专干,各村主任和村文书分别为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乡镇向上与县区政府签订责任书,向下与所辖各村社签订责任书。乡镇政府、村社组织以其特殊的工作优势担负起了保障辖区食品药品安全的责任,解决了农村市场“有人管、经常管、能够管”的问题,实现了对农村市场的全覆盖、全天候的监督。 
    2008年9月,“三鹿奶粉事件”暴发,在上级相关清查文件还未下发的情况下,庄浪县水洛镇政府食品药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媒体了解产品警示信息后,自主安排在全镇范围内对问题奶粉清查,相关工作开展比上级政府文件早了几天。 
    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平凉市在统筹城乡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中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并实现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由职能部门执法监管向政府主导的社会综合治理转变;由分散监管向齐抓共管转变;由事后查处向事前防范转变;由就监管抓监管向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转变。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