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食用油企业强劲抢滩 我国食用油安全咋保证

  • 作者:林华
  • 来源:中国食品报
  • 2014-09-06 09:20

    中国是油料作物大国,但油料作物大国是否就是食用油大国抑或强国呢?据悉,外资企业控制了中国一半以上的食用油市场。
    有关专家指出,外资控股、参股国内油脂加工企业增多,将加大政府调控国内食用油市场的难度。有关部门应高度警惕油脂加工市场出现的这一新动向,加强市场监管,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宏观调控,扶持国内油脂化工企业发展,以免日后食用油供应受制于人!
    
    外资食油强劲抢滩
    
    据介绍,我国油料作物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也是食用油的消费大国。按中国人均年消费食用油10公斤统计,全国13亿人口,一年的耗油量为1300万吨。面对一个日益膨胀的庞大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外资食用油企业抢滩中国,在我国的港口城市率先建厂。他们先是以进口大包装灌装成品油为主,然后迅速建立精炼厂,进口毛油在国内精炼再灌装。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外资或合资项目纷纷上马,其范围几乎可以覆盖整个中国。
    据中国粮油食品信息网提供的信息,2003年中国食用油销售前10名的企业中,7家企业有外资背景。产量居前20位的企业的生产年加工能力达5000多万吨,其中7家有外资背景的企业产量就达2000多万吨。
    2003年食用油行业强势品牌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市场份额前4位的品牌中,其中3个都有外资背景。金龙鱼、胡姬花都是来自新加坡郭氏兄弟集团的嘉里粮油;而福临门由中粮集团、美国ADM公司联合新加坡wilmar公司共同投资。这3个品牌就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45.66%)。而除了前四位,剩余的市场中外资品牌还有47.3%的占有率,整个食用油市场90%以上都让外资油占领了。
    据称,外资在我国沿海地区控股、参股了一大批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有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实行集团合并战略,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生产厂家各自独立的营销网络实行择优合并,形成一个由集团公司统一管理的全国性营销网络,这大大加强了营销网络的统一管理,减少各自为政时不必要的品牌自相残杀的浪费。
    重视营销是外商的一贯做法,其营销工作做得细致、深入。几乎没有哪一家外商不为自己组建一支强大的营销队伍,他们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培养经销商,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大打广告牌。为把自己的品牌推广到中国所有角落,他们不惜血本。据统计,外资企业的年广告费用少则几百万元,多则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从地方媒体到全国性媒体,外资食用油企业的广告一年多似一年。中国城市无论大小,也包括一部分农村,外资企业的小包装食用油要多少有多少。
    
    本土企业的“硬伤”
    
    数年前,中央电视台曾经播过一组镜头:国内榨油的小工厂设备差、环境差,一副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状况;另一边是外资企业的先进精炼设备、全自动灌装设备,一片繁忙的景象。这组镜头至今仍给业界留下深刻的印象。几年过去了,国内具规模、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还是凤毛麟角,大部分市场依然被外资油占领。
    据市场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同外资食用油生产企业相比,我国食用油无论是在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成本上都缺乏竞争力,在生产设备、生产规模、市场意识,特别是营销上差距还很大,且整体呈亏损状态。
    某国产油企业负责人表示,国内绝大多数食用油企业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立的,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当时建厂标准、设备技术参数、产品质量等要求较低,再加之油厂回报慢、技术改造能力低,许多生产企业仍处于粗加工水平。多数油厂规模较小,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加之技术装备落后,开发与产业化程度较低和产品品种单一,导致成本偏高。在市场营销上以及管理上比较落后,造成连年亏损。
    近两年来,中国城乡居民的食用油消费量已进入稳定增长时期,食用油消费量增长。为此,近年来中国食用油生产能力的发展却迅猛异常,企业规模、数量急剧膨胀,重复建设导致加工能力过剩,也加剧了市场竞争。由于一些政策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国内油脂化工企业与外商控股、参股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据称,国内油脂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遭遇货源问题。当前,我国大豆年产量1650万吨,其中有一半用于榨油,我国的需求缺口在2000万吨左右,仍需大量进口。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逐年增加,2002年前9个月进口大豆1771万吨,同比增加1007万吨;2003年我国共进口大豆2074万吨,比2002年增长83.3%,创历年进口之最,接近世界大豆贸易的三分之一。
    我国在大豆进口的转基因和质检许可证审批中,把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上年大豆进口数量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客观上却造成大豆进口向沿海大型油脂企业主要是外资及合资企业集中的局面,很不利于国内油脂企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主要依靠进口大豆为原料的油脂化工生产企业被迫减产或停产。
    
    警惕食用油“安全”
    
    我国是一个产油料的大国,在东北盛产大豆,在山东、河南等地盛产花生,西南及南方许多地方都盛产菜籽,还有棉籽、葵花籽、粟米等农作物也产量颇多。有许多粮油系统的有识之士曾经以此抵制外资的侵入,但终因种种原因失败了。我国粮油系统长期以来在体制上、管理上、人事上的诸多弊端阻碍了我国食用油企业的发展。我们的战略眼光不如外企,我们的经营管理不如外企,尤其是我们的市场营销观念不如外企。总之,我国食用油企业在规模、生产品种、质量,特别是营销上与外资的差距还很大。
    我国本土食用油在外资油的围攻下似乎寸步难行,面对外资企业咄咄逼人抢占市场的形势,我国食用油企业应如何去做呢?
    一家著名国产品牌食用油经理表示,在中小企业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的今天,做大做强品牌和完善销售渠道是目前国油最迫切的任务。大多数国油品牌小而分散,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只有在建立品牌优势后,才能算真正打入市场。而且中小国油品牌绝大部分只售当地市场,缺乏整体的销售渠道,国油应该走出区域限制,完善和健全销售渠道,才能谈得上发展和竞争。因此,国产油迫切需要在反思中逐渐认清方向,整合小品牌、改变经营思路、形成规模化生产,建立销售渠道,让中国不只是食用油大国,同时也是食用油强国。
    值得一提的是,外资控制食用油市场对我国食用油市场产生了不良影响,这一问题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国家发改委日前在南昌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分析说,外商控股、参股油脂化工企业在食用油供应紧张时,极易结成联盟停产或者压货不销,左右国内市场供应。去年国内食用油市场价格波动期间,有关部门调查发现,一些外资控股、参股的大型油脂加工企业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彼此询价,适时调整市场报价。甚至还出现这样的怪现象:在市场供应紧张的时候,有的外资企业以检修设备为名,停工停产,加剧了市场的紧张局势。中国粮油食品信息网咨询事业部总经理傅铁信认为,外资这么做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控制市场,达到涨价的目的。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