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检测发展呈现“五化”新趋势
随着临床医学、生物医学、纳米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即时检测技术在可靠性、响应速度、信息量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其技术性能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即时检测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暨即时检测与健康监测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上,中生金域诊断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加义表示,“五化”,即智能化、可穿戴化、融合化、无创化、网络化,是即时检测设备的发展方向。
智能化
首都医科大学检验医学系主任康熙雄教授表示,智能化即时检测技术始于上世纪90年代,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与传感技术结合的产物。智能化即时检测技术具有自动数据处理、自我检测诊断、报警,以及网络传输功能,是目前发展最快的一类即时检测技术。
“美国已研制出基于智能化即时检测技术的糖尿病管理系统。该产品可监测患者的饮食情况,并通过网络将数据传送到医院数据中心,相关人员据此计算出患者需要注射的胰岛素量并反馈给患者,帮助患者自我给药。”王加义介绍说。
可穿戴化
作为可穿戴设备的一种,穿戴式人体监测系统可通过直接穿戴于人体上的传感装置,对人体生理和生化指标进行检测与监测。2013年被业内形容为“可穿戴设备的元年”,国外的谷歌、苹果、三星等很多高科技产品厂商都已布局可穿戴设备领域,国内百度、盛大等公司也牵头掀起了一场“可穿戴革命”。
与会专家对此表示,目前,我国可穿戴设备市场以手表型智能设备、穿戴型医疗设备为主,在医疗功能上以血压、心率等一般生理指标的监测为主,其技术水平和实用性面临市场的考验,但是该市场的增长潜力巨大。
“可穿戴设备问世不到5年,全球销售额已突破50亿美元,预计2015年可突破百亿美元,是即时检测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康熙雄表示。
“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将以构造‘终端设备+物联+多参数+人机交互’的发展模式为重心,重点研制用于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动态监测、慢病危险分层、并发症预警的网络化人机交互式可穿戴产品。”王加义谈到。
融合化
近年来,即时检测产业技术融合化趋势愈加明显。专家指出,多技术融合是21世纪问世的会聚技术(NBIC)的产物。2001年,美国提出了NBIC概念。它的基本含义是纳米、生物、信息和认知等学科的有机融合。即时检测的技术融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多指标组合,二是多技术融合,如将物理量、化学量和生物量检测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纳米技术融合,进而形成可动态监测患者多个器官功能变化的产品,用于监测危重症患者,从而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
无创化
对生物体不造成创伤或仅引起微创伤的检测方法被称为无创或微创检测。据与会专家介绍,由于无创化即时检测系统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或伤害很小,因此患者更容易接受。更重要的是,该技术产品便于对被测对象人体原位的生理、生化过程进行长期监测,可实时获知被测对象的生理状态,因此能广泛用于健康促进、临床诊断、疾病康复和重症监测领域,是生物医学检测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被视为引领21世纪即时检测产业革命的标志性技术。最近两年,基于无创化检测技术研制的可穿戴产品在国外大量上市。
网络化
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健康监测和疾病诊治网络化成为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与会专家表示,物联网的应用包括传感网络、传输网络、应用网络3个层次。目前,医疗领域的主要应用形式是远程医疗。而即时检测的主体技术是传感技术,其使用的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传感技术本身就是物联网的组成部分,因此即时检测网络化的技术成本最低。
“我国在纳米技术领域处于领先水平,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微流控技术的技术基础较成熟,在纳米技术基础上融合生物、信息、材料等技术科学,着眼于‘五化’特征的现代即时检测产品,特别是可穿戴产品,不仅可为我国全民健康促进、慢病防控、生物应急和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还很可能催生出一些颠覆性产业,这一点值得政府部门给予关注与支持。”王加义强调。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