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麻黄

  • 作者:张瑞贤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5-08-11 11:08

  麻黄作为一种常用中药,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使用历史了。它是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或中麻黄、木贼麻黄的草质茎,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中品。

  麻黄素(麻黄碱)是从麻黄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兴奋剂,被国际奥委会和国际足联明令禁止使用。麻黄素还是臭名昭著的合成苯丙胺类毒品(冰毒)的直接原料(化学前体),因此,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严密控制麻黄素流入非法途径,对麻黄草的收购和麻黄素的生产都采取定点制度。国家有关部门也从1994年开始对麻黄草、麻黄浸膏、麻黄浸膏粉、麻黄素的生产、进出口各环节专门发文进行规范,并对利用麻黄碱制造冰毒进行严肃打击。

  人服用了麻黄碱和N-甲级麻黄碱后,通常会刺激脑神经、加快心跳速率和扩张支气管,明显增加运动员的兴奋程度,使运动员在不感疲倦的情况下超水平发挥。在1994年美国世界杯上,马拉多纳被查出服用的就是这种药品。人们不难想像他冲着摄像机怒吼的样子,同时也记住了麻黄碱的名字。

  面对毒品和兴奋剂的冲击,中药麻黄是不幸的。但作为中药,麻黄又有其特有的功用。《神农本草经》记载,麻黄又名龙沙,气味苦,性温,无毒。“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诸多以麻黄为主药的医方,如经典名方“麻黄汤”,有发汗解表、平喘宣肺的功用,主治外感风寒的表实证。症状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腰酸软,不出汗,有气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于麻黄有较长的论述,如“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等。

  现代中医主要应用麻黄以下3个功效:一是发汗解表:用于风寒感冒。麻黄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功能开腠理,透毛窍,发汗解表以散风寒,为辛温解表峻品,故多用于风寒表实证。症见外感风寒,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脉浮而紧的感冒重证,多和桂枝相须为用,如麻黄汤。

  二是宣肺平喘:用于咳嗽气喘。麻黄辛散苦泄,温通宣畅,入肺经,外能发散风寒,内能开宣肺气,有良好的宣肺平喘之功,适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的喘咳实证,常与杏仁、甘草同用,如三拗汤。此外,麻黄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还可治寒痰停饮,咳嗽气喘,痰多清稀,如小青龙汤。麻黄与石膏、杏仁、甘草配用,可清肺平喘,治疗肺热壅盛、高热喘急者,如麻杏石甘汤。

  三是利水消肿:用于风水水肿。麻黄上开肺气,下输膀胱,为宣肺利尿之要药。对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的风水证,每与甘草同用,即甘草麻黄汤;若兼见内热及脾虚者,可配伍石膏、生姜、甘草及白术等药。

  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作用,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作为中药,麻黄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麻黄的茎用于发汗,而麻黄的根却具有止汗作用。麻黄根最早记载于《本草经集注》,其气味甘,性平;无毒;归肺经。陶弘景记载其可止汗,“夏月杂粉扑之”。现代中医用于收敛止汗,治气虚自汗时配伍黄芪;阴虚盗汗时配地黄。用法是研末外扑身上。还可用于治疗产后虚汗不止。

  近年来还发现,麻黄根具有扩张末梢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此外,麻黄根还含有挥发油、鞣质等。

  需要指出的是,麻黄中所含麻黄碱等具有心血管和中枢活性的物质,这些成分对特定人群,如器质性心脏病、重度高血压病人有危险,使用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全面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

  提到麻黄和麻黄素,就不能不提中国药理学家陈克恢。陈克恢是中药药理研究的创始人。陈克恢1898年生于上海,1988年卒于美国旧金山。他研究中药先后达30余年。他从其舅父周寿南处得知中药麻黄有医疗作用,从而开始了麻黄的化学与药理学研究,他在几周内即从麻黄中分离出左旋麻黄碱。

  陈克恢和他的导师施米特发现麻黄碱对皮肤、黏膜和内脏血管有收缩作用,能兴奋心脏,对中枢的兴奋作用远较肾上腺素为强。他还发现只有东亚地区产的麻黄才含左旋麻黄碱,并进一步研究了一些化学结构与麻黄碱类似的化合物,不仅开发了新药,也为研究和开发祖国医学宝库指明了道路。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