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又至需呵暖 健康亦可从口入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转眼,我国北方已进入初冬时节。中医讲究天人相应,强调自然界气候与人体疾病的相应关系。古语有云:“冬者天地闭藏”。冬季自然界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待来春。人亦如此,故而冬季来临时正是养精蓄锐、进补的最佳时期。因为进入冬季后,人体新陈代谢减慢,消耗相对减少。冬令进补能够使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储存于体内,从而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而“民以水谷为本”,只要进行有的放矢的饮食调理,亦能吃出健康。
食疗古法莫相忘
我国古代关于饮食的记载多提到“食养”、“食治”、“食疗”,说明药食同源的观念早已根植于祖国几千年的文化之中。中医主张膳食应结合四时气候、环境做出适当的调整,其选配应遵循中药的寒、热、温、凉四气,辛、甘、酸、苦、咸五味及归经之说,从而达到阴阳平衡与营养平衡的目的。食疗的本质就是吃出健康,而“寒”可谓是冬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冬季调养应注重以下几大原则:
滋阴护阳
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冬季寒邪当令,人体为了保持一定的热量,就应当有意识地食用一些温性、热性特别是温补肾阳的食物,以顾护阳气,从而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中医说“四季五补”,即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冬季宜以温补为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冬季进补切不可过食辛辣燥热之品,以防“燥上加燥”,否则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干咳,甚至皮肤瘙痒等症状。总而言之,冬日饮食应当以少生冷、不过燥热的温热性质的食物为宜,以滋阴护阳的滋补食品为佳。具体食物如:糯米、羊肉、大枣、桂圆、芝麻、韭菜等。若煮粥熬汤还可加一些沙参、黄芪、麦冬等滋阴之品,但量不需很多,因为毕竟是食补而非药补。
重视脾胃
虽然冬季进补正当时,却也不可盲目大补,因为长期处于“虚弱”状态的脾胃无法承受大量的滋腻补品。所谓“立冬补冬”并不是单纯的补其不足,而是从整体出发促使人体各个机能恢复。因此,不是气虚就单纯选择补气的食物,阳虚就只用补阳之品,而是应当治病求本,在调养的同时更注重疏通脾胃。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具有受纳食物、消化和运输水谷精微的作用。秋冬交替之际,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特别是体虚者。脾胃不好,一切进补都是白忙活,甚至可能弄巧成拙,给脾胃造成负担,导致一系列脾胃不适的症状。粥是此时调节脾胃最好的饮食,进食热粥可驱冬寒,又能益气健脾胃,因而有“冬日清晨一碗粥,整天从头热到脚”的说法。此外,在寒冷的冬日,对于油腻、对脾胃刺激大的食物皆需要有所克制。
减咸增苦
“当冬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咸而增苦以养心气。”冬季在脏应肾,人体的肾气在此时处于旺盛的状态。中医学认为,肾在五行中属于水,心属火,根据五行生克的理论,肾水太过容易克制心火,对心的功能造成伤害。肾属咸,而心主苦。多食咸味食品,会助长肾气当令的横盛,从而会制约心火的功能。为了防止心火不足,应当多食入心的苦味食品,从而有助于颐养低迷的心气。而且苦味食品大多性凉,这种凉性正好可以制约冬日里易上火的缺憾,从而一举两得。所谓“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正是这个道理。此外,还应多食辛味食材,以便于驱散寒冷。
酵素新招亦奏功
冬季天气转寒,人体内负离子匮乏,新陈代谢功能受阻,酸毒废物堆积,机体呈酸性。人体细胞、组织、器官受到毒物的侵害,功能降低。尽管人体具有一定清除自身毒素的能力,但当体内废物积蓄过多时,机体解毒排污功能就会减弱,久而久之影响健康。加上天气寒冷干燥,容易导致感染风寒、皮肤干燥紧绷等问题。因此,除了天然的食疗之法外,还可以利用酵素来提高机体免疫力、排毒润燥。
酵素就是我们所说的酶。酶是一类具有催化或抑制特定化学反应作用的物质,其化学实质主要是蛋白质,它们是有活性的。人作为一个生物体,其本质是由化学元素构成的,人的生命必须依赖时刻发生的上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而基本上所有的生物化学反应都依赖于特定的酶来调控。可以说,酶是生命活动必不可缺的源动力,在消化、吸收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和排出体内沉积毒素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的酵素产品通常是指通过发酵的果蔬饮品,主要成分是益生菌、膳食纤维或其他有益肠道菌,如益顺酵素和益果蔬酵素。这些成分进入人体肠道后,能为肠内有益菌的繁殖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营养,抑制肠内有害菌增长和毒素的形成,并制造出大量酶,净化全身的血液,促进毒素排出。我国酵素产品生产尚处于初级阶段,酵素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消费者在购买酵素产品时,要选择声誉好、质量水平控制较高的正规企业,并从正规渠道购买。同时建议参阅《酵素与亚健康》、《漫话中医治未病》等科普书籍。总之,在选择酵素产品时应当先了解它的配料成分,从而知晓它到底有哪方面的作用、是否适合食用、是否值得购买。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选择天然的饮食调养,还是运用新潮的酵素产品来呵暖过冬,“冬令进补”都应当尊重个体差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辨,只有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进补的方式方法,才能真正达到呵暖过冬、健康从口入的目的。(湖南中医药大学 王 丹 中国中医科学院 张冀东)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