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五谈药价问题,释放什么信号?
去年年底药品4+7带量采购政策出台以来,引起各方关注。近期《人民日报》就药价问题连续发表系列文章,反映出对官方对于药价的一些看法。
1、带量采购,能否降药价?
2、国家“团购”,药价走低。
3、药品降了价,质量不能差
4、药价降,还要保障用得上
5、药品降价和保质并非不可兼得
从带量采购发布前,关注能否该政策能否实质上降低药价;到实施后,药品降价效果明显,关注能否保障药品质量;再到关注保障药品供给问题;最后形成判断:药品降价和保质并非不可兼得。
核心阅读
近日,《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通过,这次组织的集中采购主要是以完善带量采购方法换取更优惠的价格,对于消除医院“二次议价”空间、规范评标专家行为、促进评标过程规范化等具有重大作用。而要将国家组织的集中带量采购落到实处,则需要“三医”联动,同步配套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并鼓励药品创新发展,不断提升药品质量,推动合理药价形成。
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国家组织的药品集中采购是什么?推行国家集中采购的目的是什么?对老百姓来说有什么好处?记者采访了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傅鸿鹏、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改专家魏子柠。
跟现行的集中采购有何区别?
目前,对临床使用量较大、采购金额较高的基本药物和非专利药品,我国实行的是以省为单位的药品集中采购办法。国家组织的集中采购与现行政策有何不同?
傅鸿鹏说,国家这次组织的集中采购主要是以完善带量采购方法换取更优惠的价格。带量采购是在集中采购的基础上提出的,指的是在药品集中采购过程中开展招投标或谈判议价时,要明确采购数量,让企业针对具体的药品数量报价。这种明确采购量的采购方法被称为带量采购,也是我国多年来药品采购一直争取达到的目标。
带量采购有三大优势:一是带量采购有确定的商品数量要求,买卖双方可以针对交易细节开展谈判。与不带量的集中采购相比,带量可以给药品企业明确的销售承诺和预期,方便企业安排生产和销售,控制成本,从而可以给出更优惠的价格,让患者获得更多收益;二是可减少药品购销过程中的灰色空间。带量的同时意味着该批量药品供应企业的确定性,并且确保采购结果落实。目前实行的药品集中采购在招投标阶段缺乏明确的用量要求,中标并不意味着有销量,医院仍然具有自主选择权。因此企业可能要“二次公关”、医院可以“二次议价”,严重的会使中标结果形同虚设。实施带量采购则意味着通过招投标可以直接签署购销合同,实现招采合一,消除灰色空间,因此意义重大;三是有助于推动药品采购流程的完善。药品招投标中,评标专家主体是医生。在存在“二次议价”空间时,为寻求医院补偿的有效渠道,存在主观上预留价格空间以备再议的动机。消除“二次议价”空间,可以反过来规范评标专家的行为,促进评标过程的规范化。
魏子柠指出,带量采购是国际通行做法,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是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的常用方法。实践证明,采购组织越集中,交易成本节约越明显,带量采购降价效果越明显。这一做法,在我国的香港地区也已经运用多年,目前在内地还处于起步阶段。2015年以来,有些地区进行了有益尝试。
11月15日,经国家医保局同意,《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文件》(下称“4+7”文件)在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正式发布。按照文件公布的各地采购量,是“4+7”地区根据2017年同品种采购量,按照60%—70%的比例核算而定的。魏子柠认为,承诺用量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有利于提升药品质量,提高行业集中度,降低百姓用药负担。
能推动药品质优价廉吗?
以往的药品招标制度被广为诟病,其根源就在于只招不采、中标不带量,药价虚高空间难以有效压缩,对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作用不大。专家认为,实行带量采购,并以国家为单位进行集中采购,将加大议价能力,封堵药品流通灰色空间,使药价回到合理区间,老百姓有望用上价廉质优的药品。
傅鸿鹏说:“原来我们用药只有两种选择,不是国产药普通仿制药就是进口原研药。如今,随着制药行业的发展,以及国家药品一致性评价制度的推行,国产药质量逐步提高,甚至有一些能替代进口药品。带量采购有利于价低质优药品的推广使用,带动国内制药业创新、有序地发展。”
“多年来,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依然是我国药品流通体制的一个基本制度。从市场经济和长远发展看,必须引入市场机制的作用。带量采购谈判价格主要受采购量的影响,采购量越多,价格越低。既可以让患者用上质量好、价格低的好药,也可以让企业尽快收回成本、见到经济效益,带动行业优胜劣汰,更健康地发展。”魏子柠说,尤其是对研发能力强、经营管理规范、药品质量高的企业更加有利。目前,我国医药生产企业存在中小企业多、仿制药企业多、销售金额少、行业集中度低等现状,带量采购对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加强药品供给侧结构改革、提高行业集中度是“关键一招”。
那么如何保障药品质量不会因为降价而受到影响?魏子柠分析,带量采购本身是一种市场行为。我国的带量采购不会、也不可能以牺牲药品质量作为前提和代价。据了解,国内药品的生产成本约占实际售价的比例较低,很多药品出厂价与招标价差距很大。三明市在医改过程中进行的药品招标采购办法,药价降价幅度最大的达到96%,最低的也接近70%,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有企业表示,从长远来看,带量采购促进行业回归产品的质量、技术、市场竞争度等良性发展轨道,对于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的企业会有积极作用。”魏子柠说。
“4+7”文件提出的申报条件,明确必须是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品种。这相对于以往需要区分质量层次来区别仿制药质量的做法来说,药品的质量水平大大提高,甚至可以在投标中以更低价格替代价格高的原研药,有利于百姓用上价低质优的药品。
落地还需要配套什么措施?
如何将国家组织的集中带量采购落到实处?专家认为,需要“三医”联动,同步配套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并鼓励药品创新发展,不断提升药品质量,推动合理药价形成。
带量采购堵住了“二次议价”、回扣空间,明确承诺的市场用量将是竞争性的,将深刻触及“以药补医”机制,直接触动药企和医疗机构的利益。目前,全国所有公立医院已取消了药品加成,政府补助须跟上,医疗服务价格也须调整到位。科学补偿机制的建立直接影响到带量采购的落实。从以往的实践来看,集中采购的管理能力、运行环节还需不断提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采购过程中资金链条有待理顺,回款难问题有待解决。
此外,药品集中采购是药价形成的一环。药品价格改革涉及医保基金、医药企业、患者、医疗机构、医生等各方利益的深刻调整,属于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需要综合推动,才能形成合理药价。比如医保支付方式需改革,探索按病种付费、病组付费等方式,以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合理补偿机制,倒逼合理药价;利用信息化公开药价信息,以及用药、采购信息,更好地监管药品使用、医保花费等等。
核心阅读
如何破解药价虚高?现在,11城市试点新的药品集中采购模式,以公立医疗机构为集中采购主体,组成采购联盟,委派代表组成联合采购办公室,形成了“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组合措施。此外,还借助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等新做法,保药品质量、降制药成本。日前,中选结果公布,25个品种中标,平均降幅达52%,最高降幅达96%。
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在4+7城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展开,以公立医疗机构为集中采购主体,组成采购联盟,各试点城市委派代表组成联合采购办公室,形成了“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模式。去年12月,4+7城市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中选结果公布,25个品种中标,平均降幅达52%,最高降幅达96%。
4+7集中采购,是一味降价吗?如此高的降幅,会否影响药品的保质供应?就这些大众关心的问题,记者前往上海、厦门、福州,采访药采机构、医院、企业、专家,调研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改革情况,及其对药企、医疗机构的影响。
首次断崖降价 集中市场份额 增加谈判砝码
一种癌症辅助治疗药芦笋片,出厂价为15.5元,经过诸多环节卖到患者手中时,涨价到213元,利润高达1300%。几年前,媒体曝光了这一药价内幕。在重重流通环节的裹挟下,药价越招越高。
反观此次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的结果,在一致性评价基础上的降价效果显著,跳出了价格越招越高的怪圈。
从中标结果分析,其中有3个品种的价格接近国外公认的最低售价。如被质疑价格过低的每片0.15元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实际上只是接近美国仿制药的最低售价每片0.01美元(约合人民币0.07元),还有瑞舒伐他汀片、盐酸帕罗西汀片,也接近美国的最低售价。低于美国最低售价的品种有9个,包括厄贝沙坦片、利培酮片、赖诺普利片、头孢呋辛酯片、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恩替卡韦分散片、福辛普利片、依那普利片、伊马替尼片,其中恩替卡韦分散片每片0.62元,是美国最低售价1.81美元(约合人民币12.49元)的约1/20。
据测算,中选药品中,仿制药采购额将从原来的40%上升到97%以上。11个城市,25种中选药品采购费用下降到19亿元,节约59亿元。如果条件成熟,推广到全国,预计25种药品采购费用可降到60亿元,节约190亿元。
中标的25个品种中,首次出现价格断崖式下降的外企原研药,降价幅度超过70%。“国外的很多原研药,过了专利期就会出现专利‘悬崖’,价格断崖式下降,而在中国却一直没有出现。此次4+7城市集中采购,出现了专利‘悬崖’,这是政府主导下的带量采购市场机制所带来的。”长期关注该领域改革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认为,医保局的职能发生了转变。过去药品招标由卫生系统负责,只招不采,很难实现真正的低价。此次采购,医保回归购买者本位,采用带量采购、量价挂钩方式,用试点城市60%的市场份额换取低价,这种集中度高的采购模式符合经济学买方垄断的定律,可以大幅降低价格。
其次是质量保证。过去,招标采购本质上是唯低价中标。近两年来,我国启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保障了药品质量。同时,药企降价,主要靠减少流通环节费用、控制原料来源。“不能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企业将退出市场,这就明确了将来创新的方向,有助于推动我国从仿制药大国走向仿制药强国。”
由于我国所有公立医院已取消药品加成,中标药品将在医院以中标价格卖给患者,这将大大减轻患者的负担,同时节省国家医保基金,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首次带量采购 药企预期明确 营销成本降低
以前,因为回扣的存在,我国患者不管是吃国外原研药还是国产仿制药,都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办有关负责人说,大量仿制药品留有巨大的回扣空间,导致价格高企。而以往药品集中采购量价不挂钩,采购分散,竞争不足,监管不够严,政策不协调,药品招、采、用、支付各在一个部门,仿制药追着原研药定价……这些原因综合导致药品价格居高不下。
针对以上问题,国家试点方案设置了落实带量采购的重要规则。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梁鸿认为,带量采购解决了流通环节抬高价格的核心问题。“过去的招采办法,企业必须在流通环节上砸成本,才能让药品卖出量。带量采购,让药企有了明确的预期,生产、包装、营销等成本都能得到降低。”
带量采购并不是我国首创,而是国际通行做法。此前,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在我国屡次被提及,但均没有落实。此次,为何能得以实现?
原来,带量采购不仅仅是概念,更是一整套系统。上海市医保局医药采购处副处长龚波介绍,上海带量采购的品种之所以能从最初的3个增至21个,其原因不仅是确定用量,还在于自建了一套药品质量综合评价办法,并用医保资金预付给药企,作为货款周转金。“确定用量、药品质量综合评价、医保周转金,还有切入医院临床HIS系统的监管系统等,这些使得带量采购真正落到了实处。”龚波总结道。
上海医药集中招标采购事务管理所所长章明介绍,借鉴上海经验,此次试点采用了“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组合措施。选择11个药品用量较大、市一级医保统筹的城市,委托联合采购办公室来开展,具体工作由上海药事所承办。另外,国家已经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这也给此次试点带来了巨大的有利条件。
首次国家牵头 留出选择空间 确保质优价廉
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是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的试点,国家层面成立了试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集中度如此之高,并由国家来组织的药品集中采购,这在我国尚属首次。
2017年开始,福建省开展以医保支付结算价为基础的药品联合限价阳光采购,推出了采购价、最高销售限价、医保支付标准三个价格。由于竞争不充分的药品价格谈不下来,会出现价格倒挂现象,让医院叫苦连天。再加上原料药垄断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价格倒挂现象更加普遍。
“以往的药品采购,最大的问题是以省为单位采购。每个省的用量只占全国的一小部分,谈判砝码不够强,导致了竞争不充分药品的价格倒挂问题。”福建省医保局处长张煊华说,“但是,如果全国一盘棋,就可以把采购价格降下来。”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常峰说,4+7城市的集中采购,并不是单一货源,而是留出了一定的非中标用量,给医院用药一定的选择空间。中选规则上也做了精巧的设计,区分充分竞争、不够充分竞争的药品,设定降价比例和区间,确保中选药品质优价廉。
目前,4+7城市集中采购中选结果已正式公布。福建省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联采效果非常好,建议将该模式推广到别的区域,扩大到所有品种,并将耗材纳入招采范围,防止同一通用名下其他替代药物出现,架空改革成果;同时,完善一致性评价之后的临床疗效评价,推行医保支付改革,及按病种付费、DRGs付费、按人头打包付费等多种支付方式;此外,结余可以留用,调动医疗机构积极性。
试点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还有一系列配套工作,如确保企业回款,医保预付30%货款给医院,鼓励医保直接结算;根据中标价和原研药差距,制定支付标准;总额预付额度不扣减,结余留给医院。同时,采用协议管理,加强监测,药监部门确保质量,卫健部门确保使用,不能因为药占比考核而影响药品使用。
核心阅读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药价下降了,药品会否质量不保?药企会否粗制滥造、不再花钱搞研发?
业内人士与专家表示,在保障药品用量和回款的前提下,药企愿意以价换量,且仍有利润空间;中标药品要通过国家一致性评价,意味着质量有把控;降药价,主要是通过带量采购降低营销成本,无需挤压研发成本,还促使药企用疗效、创新来竞争,有助行业提质升级。
近日,“4+7城市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试点引起热议。据悉,这11座试点城市的25种中标药品,原来采购价为每年77亿元,现在仅需19亿元。有评论称,这是“史上最能砍价”的招采改革。
药品价格降了,质量会不会受影响?药企的积极性,又该如何保障?
挤水分 控制流通成本 仍有利润空间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带来的降价是怎么个降法?
“阿托伐他汀钙片,原价39.5元,中标价6.6元。”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商务总经理李成福介绍;“孟鲁司特钠片剂,原研药卖6.4元,我们卖3.88元,降价后仍能维持合理利润。”上海安必生制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季冉说道。
此外,还有“厮杀”异常激烈的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中标企业深圳信立泰,最早在国内通过一致性评价,但遭遇到了采用低价战略的竞争对手。于是,该药企下决心,从60.3元降价到22.26元,最终赢得竞标。“带量采购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大幅降价。”信立泰区域商务经理曾智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有两家外企成为“黑马”,实现了原研药“专利悬崖”——原研药吉非替尼片降价76%,福辛普利钠片降价68%,比周边国家和地区价格低25%以上。阿斯利康制药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中标,他们的吉非替尼片已降至全球最低价。
据了解,所有15家中标药企,出于占领市场、取代原研药、转型新产品等原因,均表示:在保障药品用量和回款的前提下,可以考虑以价换量,压减流通成本。
而原本市场占优的一些药企,这回却吃了“败仗”。某大型药企销售经理说,还真没料到竞争对手这么敢降价,“药品想进入市场,有很高的流通成本,先要想办法进医保,再进各地招标,最后要进医院,结果药价被代理商和医药代表层层推高,在许多地区都是这种情况。”考虑到药品市场推广要花钱,该药企“保守”报价,最终与中标失之交臂。
无独有偶,在被调研的17家“落选”药企中,未料到对手大幅降价、自身不愿降低流通成本的,因此未能中选的,不在少数。
在一些医药专家看来,此次“4+7”出现药企“红海搏杀”的局面,属于意料之中。大降价,降下来的是药品在流通环节的虚高水分。由于“4+7”采购方承诺中标药品的用量和回款,这才让一些药企主动砍掉市场推广、公关营销的费用。再加上中标药企大多控制着原料来源,成本基本锁定,所以敢于大幅降价。
这次“4+7”带量采购的25种药品,平均降价52%。然而,就算砍半价,药企也还是有利润空间的。审计署曾做过两次调查,发现很多药品的生产成本只占药价的一小部分,所以即便降一半,利润空间仍有保障。
保质量 药品需经评测 监管持续加码
有人担心:药价降了,患者会不会因此吃到劣质药?
“4+7”的招采规则写得很清楚:入围药品为通过国家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或原研药。这意味着,药品质量是有保证的,不是只顾便宜不管好坏。
带量采购,上海已经先行试点3年。3家当地的三甲医院都表示,这几年使用中标的国产仿制药,并未出现质量问题。原来,当初上海自建了一套药品“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入围招标药品的生产、检验、流通、环保等各环节都有认证和规范,药品中标后还有持续的跟踪检查。上海的这套经验,已被纳入此次“4+7”集中带量采购当中。
“2015年上海刚试点时,很多医院科主任不愿用中标仿制药,觉得药价太便宜,可能质量差。但几年执行下来,却发现效果不错。这次‘4+7’中标的仿制药都通过了国家一致性评价,我们就更敢拍板用了。”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药学部主任林厚文说。
要破除患者和医生对国产仿制药的不信任,需要医院加强对医生的用药引导,也需要医生加强对患者的解释说明。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主任卞晓岚介绍,上海第一批试点时,有药品降价80%,患者起初不大信任,而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打消了对质量的疑虑。这有赖于医院与药师、护士和临床医生的沟通。
上海的实践力证,加强监管可以确保药品质量的稳定可靠。上海带量采购试点3年多来,对中标药品所有批次的检验结果全部符合国家检验标准,每批次近红外光谱检测均显示质量稳定。
近日,国家药监局又出台了《关于加强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期间药品监管工作的通知》,这将有助于进一步为中标药品的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促竞争 倒逼药企创新 推动行业升级
在“4+7”集中带量采购下,采购方对药品的用量和回款都给了保障,中标药企不再担心高昂的流通成本。这种情况下,原来药企通过医药代表“公关”及“带金销售”的市场推广模式,将很难维系。
那么,降药价会不会给药企泼冷水,打击他们创新的积极性?
首先,降药价的原因,主要是通过带量采购降低了生产、营销成本,并不需要挤压研发成本。此外,创新药的研发更多还是靠风投、科创板等资本市场的融资,和仿制药的销售利润关系没那么大。
有医药专家判断,在提质创新的过程中,行业阵痛期肯定是有的。只有去掉医药行业低效、散乱的部分,中国才能从仿制药大国变为仿制药强国。
有药企敏感捕捉到,竞争规则已经改变。一家中标企业的负责人说:“新的竞争规则,正在倒逼药企做出选择:要么改变,要么淘汰。”药品采购新举措,对提升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提升药品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有些药企靠‘公关’来竞争。现在,则要通过疗效、性价比来竞争。”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梁鸿说,“‘活下来’的药企,才有希望做大做强。”
当然,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刚刚开始试点,在一些方面仍有探索的空间:例如,货源是独家好还是两三家更合适?怎么更好地跟踪评价药品质量?监管部门之间的联动怎么加强?这些问题的答案,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寻找。
核心阅读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之后,要让中标的低价药在市场上站稳,真正走向患者,还需配套政策加以扶持:定期监测医院的用药情况,并纳入考核,以兑现约定用量;创新货款结算,医保基金预付,保障药企回款速度;医保向低价药倾斜,增强患者的选择意愿;实行“超支自付、结余留用”,让医院可用医保支付结余部分补偿医生薪酬,作为激励。
“4+7城市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标药品,能否及时、充分地供应,让患者尽快得到实惠?怎么让医院、医生优先选择中标药品,使中标结果真正落地?上述问题,关系到试点改革的成功与否。
记者在上海市、福州市、厦门市调研走访了10家医院,采访了院长、医师等,由此发现:要让中标药品在医院顺利落地,可以运用一些配套政策加以扶持。
份额变化 原研药让出位置 仿制药占上大头
在上海第一批带量采购之后,国产仿制药阿莫西林的地位迎来了逆转。
原先,上海各大医院几乎没有用国内药企的阿莫西林仿制药,用的最多的是原研药——联邦制药的阿莫西林,占据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在第一批带量采购中,国内药企降价80%,以每片0.079元的价格,一举拿到了该批带量采购药品医院60%的用量。当年执行之后,国产阿莫西林的用量超过约定用量;第二年之后,逐渐占据了整个上海市场。
仿制药替代原研药的故事,在上海带量采购之后频频发生。上海第三轮药品带量采购中,13个药品早前都是由外企的原研药占据大部分市场的。然而,这次的中标结果显示,最终只有一家外企的原研药中标,其余中标的均为国内药企生产的仿制药。仿制药占据了上海市场的大头,原研药让出了“老大”的地位。
国家试点结果,也与上海第三批带量采购的结果相似:22个仿制药占领了60%的市场份额,原研药享受了10多年的“高价盘踞市场”的待遇,或将就此终结。
仿制药替代原研药的过程,预计将先从用量较大的慢病领域发端,再延伸到手术、重病、大病、特殊病种领域。一些用药量较大的心血管内科医生认为,长期以来,原研药的工艺、质量体系、临床疗效,要比仿制药好。在重大手术或术后康复期间,不敢轻易给患者使用仿制药,而是会优先使用原研药。病情进入稳定期后,才会考虑用仿制药。
医生的谨慎有其合理性。我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刚刚起步,评价之后的保障措施,比如质量追溯、临床疗效评价工作等,仍有待完善。据了解,有些国外药企,每年在药品不良反应追溯方面要投入上千万元,以确保药品临床疗效。国内的相关“补课”工作,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有助推动同质等效仿制药更快、更好地替代原研药。
约束医院 定期对账监测用量 创新结算加速回款
仿制药价低质不低——要让医生和患者相信这点,医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加深人们对一致性评价的认识,加强对医生的培训指导,并让医生引导患者改变用药习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仁济医院,就多次对医生和护士进行带量采购药品的相关培训,并对患者的用药习惯开展宣传。一段时间后,医生和患者对降价药的认知度很快得到提高,用药量也能够超额完成:如阿莫西林在仁济医院的采购率,当年就达到了114%。
要配套执行中标结果,确保中标药品供得上、买得到,除了广而告之药品质量,还有两件事要做。
一是完成约定用量,这也是药企愿意降价的原因。在带量采购的后续工作中,上海采取了几项措施,来保证医院对中标药品的使用量:每月给医院寄对账单,要求本年度的用量不能低于上年;定期晒医院采购数量排名;建立第三方评价系统,医院在完成中标药品使用量指标后,用中标品种和非中标品种需符合1∶1的要求;落实带量采购情况,要纳入卫生部门绩效考核。这些措施,就像给医院戴了“箍”,只有按约定量用药,才不会被念“紧箍咒”。
二是解决回款“老大难”问题。一般来说,医院回款周期为3个月到6个月,甚至超过1年,这会影响药企的日常运行。国家试点地区创新货款结算方式,医保基金按不低于采购金额的30%预付医疗机构,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医保基金直接向企业预付药款。
上海、福建的实践经验表明,由第三方预付资金等方式,能大大缩短药企收回货款的时间:上海药事所代医院预付药企55%的货款,交货时付40%,清算后再付剩下的5%,医院30天内必须回款给药事所;福建省医保基金为医院设立了周转基金,医院收到药品后,基金与药企直接结算货款,药企收回货款的时间控制在25天以内。
激励使用 医保向中标药倾斜 切断以药补医链条
中标低价药,如何让患者更爱选、医生更爱开?
首先,国家医保局将完善医保支付标准,引导患者用药。国家医保局制定了两年到三年的缓冲期,之后逐步降低原研药的医保支付标准,促进仿制药取而代之。上海在带量采购之后,即照此实施,效果理想。上海大幅降低原研药支付标准,提高原研药个人支付的比例,患者在用药的时候会考虑费用问题,从而转向选择仿制药。
其次,借鉴福建经验,采用“超支自付、结余留用”的激励机制,超过医保支付结算价的部分,医院自付;低于医保支付结算价的部分,相当于省下来了资金,医院便可以自己支配,用于改善医务人员薪酬或购买医疗设备等。
提高医生开药积极性,还要保障医生合理的薪酬水平,并切断“以药补医”链条,实现医药利益分离。这要求“腾笼换鸟”: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将服务价格上涨的一部分用来补偿医生的薪酬。
从长远来看,国家组织“团购”药品,需要配套地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医生薪酬制度。例如,福建省三明市就下了“狠招”,药品采购改革省出的50多亿元,用来提高医生薪酬水平;取消绩效薪酬与科室药品、耗材、检查化验等业务收入相挂钩的分配模式,采取按工分计算的年薪制。22家市公立医院职工的年均收入,从2011年的4.22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10.43万元。
带量采购推动完善药品的价格发现机制,在政府主导下,以市场手段倒逼合理药价“现形”
前不久,11个城市试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结果公布,25个中选药品平均降价52%,最高降幅达到96%,其中两家外资原研药价格大跳水,出现“专利悬崖”。这说明,带量采购作为药品集中采购制度的重大改革,正在取得积极成效,让人民群众以更低廉的价格用上更高质量的药品。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入围药品均为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和原研药。这些药品既降了价又保了质,在中国药品招采中一直被诟病的“跷跷板”问题,通过改革得以平衡,着实让老百姓获得感倍增。可见,降价和保质并非不可兼得。
“合理的药价”在世界各国往往含有兼顾价格、质量的含义,在质量有保证的情况下,“居民买得起、企业有利润、医保可承受”是各国药品博弈定价的通用法则。但从供给侧来看,长期以来,我国药品生产厂家多达4000多家,流通环节多,药品集中采购制度也只招到一个“天花板价”,并且越招越高。药品有价值的成本部分占比较低,患者到手价高达出厂价的十倍甚至百倍,水分很大。由于竞争激烈,大量药品靠回扣带金销售,不是靠药品质量赢得市场。国外专利期内的原研药价格高昂,即使过了专利期,其价格依然受到“高质理应高价”的“超国民”保护,国外司空见惯的“专利悬崖”在我国迟迟未现。这些状况需要改变。
实行带量采购,就是要针对这些问题,探索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机制和以市场为主导的药价形成机制,降低群众药费负担、规范药品流通秩序,让老百姓用上好药、治得好病。以往的药品招标,只招标价格,而没有数量,带量采购则在招标的时候就承诺药品的销量,“带量采购,以量换价”。通过设定质量标准和采购数量,既可以促进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与原研药公平竞争,推动药品行业转型升级,又可以通过量价挂钩、及时回款规范流通秩序、净化行业生态。可以说,带量采购就是充分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在政府主导下,以市场手段倒逼合理药价“现形”。
说到底,带量采购推动完善药品的价格发现机制。此次带量采购的一个有利条件是,我国已经启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仿制药质量向原研药看齐。在同质等效的条件下,以买方强大的市场购买力,换取企业更低的价格,这便是带量集中采购的优势,也是国际通行带量采购办法的本义。在竞标之前,招采部门将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和原研药分类分组,区分充分竞争、非充分竞争品种,采集市场价格信息、同品种竞争情况、周边国家和地区价格信息等,提出降幅建议。信息充分,加重了买方砝码;再加上跨省联合采购、一致性评价两条“硬杠杠”,又使药企不能再在省份之间挑三拣四,原研药和同质仿制药同台竞争,历史性地“刷新”了我国药品招采的定义,价格终被降了下来。
当然,对竞争充分的仿制药、专利创新药、生产厂家少的药品,需要区别对待,制定不一样的市场议价策略。此次国家试点是对用量较大的药品集中采购议价。采购也只是刚刚开始,供应、使用、全过程监管等环节还需要诸多配套措施。带量采购开了一个好头,相信其他配套改革将会持续跟进,用改革为老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由中药大品种联盟(BBTCML)编校整理发布。转载请标注作者及出处。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