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榜单评析
2018年,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规模为8395.5亿元,增速达11.8%。前十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15年占行业整体的7.2%升至2018年的11.0%;前五十强企业则由17.4%升至25.5%,呈现出加速集中的市场格局。2018年度百亿企业集群达到22家,部分企业已逐渐步入200亿元、300亿元乃至更高规模的层级。2018年百强企业研发费用稳步增长,平均投入4.6亿元,强度达5.4%,稳步增长的投入强度为百强企业带来丰硕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百强企业新药申报中,生物药占比跃升至38.4%;同时,百强企业的生物新药申报量长期占据全国总量的4成左右。反映出全国生物新药申报同步快速增长,百强以及众多本土制药企业积极布局生物药领域,为企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这一年,行业政策密集出台,重磅改革不断落地,对产业整体带来显著而深远的影响。
察势者智,顺势者赢。为了展现2018年中国医药工业的整体情况、梳理优秀企业的发展经验、指明行业未来的前景方向,在第36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召开之际,2018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榜单正式发布。百强企业作为医药工业的中流砥柱,凭借合理增长的研发强度、国内外认证的生产质量、显著优化的运营效率、开放互补的产品结构、求新求变的企业战略五大发展驱动力,在当前快速变革的产业环境中扬帆借风、顺水行舟,引领医药企业的发展方向,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规模稳定增长集中度显著提升
2018年我国医药工业实现了稳中有进的发展目标,在各工业行业中位居前列。百强企业一方面保持了较快增长,主营业务收入集中程度显著提升,继续发挥“领头羊”作用;另一方面则一改近年来趋于稳定的榜单排名,位次更迭较剧,侧面反映出当前市场格局的快速变迁。
主营业务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2018年我国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5840亿元,同比增长12.7%,不仅较上年同期小幅上升了0.5个百分点,并且高于工业整体水平4.2个百分点。医药工业企业保持了强劲的营收能力,发展动能充足。
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规模为8395.5亿元(图1),增速达11.8%,虽然增速不及医药工业整体水平,但较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依然保持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2018年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364.5亿元,同比增长10.9%,高于工业整体增速0.6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5.7个百分点,小于整体工业增速的下降幅度,提示医药工业的盈利能力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强,但仍需重视持续存在的下行压力。
百强集中度提高符合规划方向
我国医药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2018年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主营业务收入方面,百强企业在医药工业中的占比达32.5%,这一数字在上年仅为25.2%,同比显著提升7.3个百分点(图2)。本年度百强企业在集中度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有望提前达成《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的目标。
在百强集中度逐年升高的基础上,作为行业典范的十强和五十强企业表现更为精彩。前十强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由2015年占行业整体的7.2%,升至2018年的11.0%;前五十强企业则由17.4%升至25.5%,呈现出加速集中的市场格局(图3)。
百强区间集中门槛相对平稳
不同于百强企业整体的高增速,2018年榜单门槛仅有2.0%的小幅提升,由上年的25.6亿元增至26.1亿元。逐年放缓的门槛增速,提示尽管百亿层级企业动能十足,拉动行业整体快速增长,但更多的医药企业仍处于爬坡阶段。本年度百强共有13家企业处于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以下区间,榜单后段竞争激烈,新晋的9家企业能否进一步提升排名仍需经受市场的考验。
深耕突围百强格局有变
榜单中备受行业关注的十强企业排名本年度发生了些许变化。其中,国药集团凭借持续推进的结构重组,资产得到有效调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荣登前三;复星医药则依靠一系列并购组合拳,增长势头强劲,排名跃升至第七位。
进一步梳理榜单内所有企业的排名变化,排名上升者共65家(含9家新上榜企业,见表1),下降者23家,排名未变者仅12家,上年则有23家。百强企业大范围、大幅度的排名变化表明市场竞争加剧,行业格局正加速重塑。值得关注的是,本年度有8家企业的排名大幅提升了15位及以上(见表2),上年仅有2家,其中石家庄四药、长春高新和深圳东阳光均为2017年新上榜企业,2018年依然延续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排名突飞猛进。
龙头企业发挥行业引领作用
随着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高速增长,本年度百亿企业集群虽失去1名成员,但再添2名新贵,达到史无前例的22家。两家新增企业分别是上海罗氏制药和珠海联邦制药,前者凭借众多的进口抗肿瘤药实现高速扩张,后者依靠优质原料药出口获取丰厚回报。对比2015和2018年的企业规模层级,可以发现百亿企业的增长步伐从未放缓,部分企业已逐渐步入200亿元、300元亿乃至更高规模的层级,强者恒强已成为市场不变的定律。
百亿企业作为行业龙头,不仅规模巨大,更充分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对历年百亿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数据分析显示,尽管其增速在2017年前呈下行趋势,但始终高于百强企业整体增速,特别是2018年,不仅一举扭转了过去数年的下降势头,更是接近整体增速的两倍,为推动医药行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布局优化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是企业实现生产力优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措施。2018年数据显示,华东、华北和东北三个地区百强企业集聚的数量及规模均名列前茅。东北地区的发展水平虽与华东、华北仍有一定差距,但得益于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区域内百强企业规模首次超越华南地区,跻身三甲行列。本年度上榜的10家东北地区百强企业,分别为1家化药原料药制造企业、4家化药制剂制造企业、3家中成药制造企业,以及2家生物制品制造企业,全面的子行业覆盖为东北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活力。
梳理百强企业子公司所在地区分布,可以发现“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新成立的子公司,更加趋向在华东、华中、华南地区集中,从而促进产业在区域内的分工与合作,提高生产效率,为企业发展带来持续动力。
扬帆借风顺势而动五大策略助力百强发展
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百强企业如何突围而出,其发展又有哪些经验可供借鉴?我们选取2018年百强企业过去三年的数据,从多个维度对比分析其发展轨迹,发现百强企业主要是凭借稳步创新、提质保量、高效运营、开放互通、优化布局五大策略,逐步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并且向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奋进。
重研发促进成果转化
2018年百强企业研发费用稳步增长,平均投入4.6亿元,强度达5.4%,相较上年规模以上医药企业1.97%的研发强度,百强企业远高于行业整体水平。
研发费用的逐年攀升,充分体现出中国药企对研发的重视和热情。对比百强企业过去三年的表现,研发费用年复合增长率为23.9%,研发强度年复合增长率为9.6%,呈现出与主营业务收入相匹配的增长水平。重点企业方面,本年度首次出现研发强度大于15%的百强企业,并且是3家企业同时突破,分别为江苏恒瑞、南京先声东元和北京四环;同时,研发强度大于10%的企业为9家,这一数字在2015年仅为3家。高研发投入增速,有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稳步增长的研发投入强度为百强企业带来丰硕成果。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新药研发监测数据库(CPM)显示,百强企业过去三年间,在全国新药临床申报中的占比相对稳定,在新药上市申报中的占比显著升高,表明百强企业所申报产品的临床试验通过率更高,成果转化效率优于行业整体水平,研发投入将转化为更加丰富的产品线,为企业带来收益。
高质量保障药品供应
医药产品的提质保量是行业共同追求的目标,更是国家重点引导的方向。以药品质量提升的两大标准——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和通过国际先进水平GMP认证来看,百强企业均有突出表现。截至2018年底,百强企业及其子公司有42家企业的112个产品已通过一致性评价(包括视同通过),占全部69家产品通过企业的60.9%、全部151个通过产品的74.2%;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范围也不限于289个国家基本药物口服固体制剂品种,而是包括了其他58个大品种产品,“289目录”外产品占百强企业总通过产品数的一半以上。同时,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CPM数据库显示,我国通过国际先进水平GMP认证的企业中,共有57家本土及港澳台资企业(排除跨国外资企业),其中38家为本年度百强企业及其子公司,占比为66.7%。
提升药品质量的同时,百强企业还肩负了我国基本药物特别是临床易短缺药品供应保障的重任。在141个重点监测的临床易短缺药品清单中,以当前仍然有效的批准文号计,百强企业及其子公司拥有其中131个品种的生产批件,奠定了短缺药供应保障的重要基础。2018年12月,工信部公示了第一批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单位,其中上海医药集团、中国医药集团、成都倍特药业3家牵头企业及多家成员企业位列本年度百强榜单。百强企业正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全力保障民生供给。
增效率加强资源利用
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路,明确指出需要提高效率。百强企业代表着医药工业的最高水平,运营效率稳步提升。通过对百强企业在人、物、财三方面利用效率的评价,可以发现其人均产出效率、生产投入效率表现出色,特别是2018年人均产出效率高达95.7万元,近3年复合增长率为8.0%。但需注意的是,百强企业对资产的利用效率(总资产周转次数)虽然同样保持了小幅增长,但仍略低于同时间段我国CPI年复合增长率,提示百强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齐开放扩大出口引进
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发展开放型经济,有利于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我国医药工业的开放型道路,首要是加大出口。本年度百强企业的平均出口交货值,在过去三年间呈加速增长趋势,2018年达7.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5%。值得一提的是,本年度百强企业的出口交货值占其工业销售产值的8.2%,为近五年来首次实现正增长。出口在销售中的地位逐渐恢复,未来仍将是驱动我国医药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开放型医药产业的另一个重点,是加速引进国际市场上的优质新药。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CPM数据库显示,从我国进口新药申报情况看,百强企业的占比显著上升;与此同时,在百强企业的新药申报中,进口药品占比也呈现同步上升趋势。随着药审制度改革推进,更多的进口好药被引入我国市场,不仅将缓解临床未满足需求,还会形成“鲶鱼效应”,激发本土创新潜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拓管线布局生物药领域
《指南》明确提出要瞄准市场重大需求,大力发展生物药领域。纵观2018年百强榜单,虽主营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的企业仅有沈阳三生、长春高新、华兰生物3家上榜,但这些企业在过去三年均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整体主营业务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28.6%,利润总额年复合增长率达31.2%。其中,沈阳三生较2015年的排名提升了27个位次,长春高新和华兰生物则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荣登榜单。生物药领域的巨大市场价值,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除选择专注生物药领域外,更多的百强企业以开发生物新药作为拓展该领域的切入点。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CPM数据库显示,2018年百强企业新药申报中,生物药占比跃升至38.4%;同时百强企业的申报量长期占据全国总量的4成左右。反映出全国生物新药申报同步快速增长,百强以及众多本土制药企业积极布局生物药领域,为企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牢记使命展望未来迎接医药产业新时代
纵观2018年,多项重磅政策落地实施、企业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使行业格局重构升级,也使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可谓是医药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放眼未来,随着产业发展趋势逐渐明朗,政策的推动作用必将进一步显现。结合《指南》和当前市场经济环境,我们充分相信并期待,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以及与各类新技术加速融合的新业态,必将成为医药产业下一轮变革和发展的驱动力。百强企业作为行业的先行者,也必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交出更好的成绩单。
毋庸置疑,一个新的产业发展时代即将到来,这是一个对于所有顺势而动、向新而行的行业参与者,都更加公平、更加幸福的时代。我们坚信,不管这个时代如何风云变幻,我国全体医药企业和从业人员都会脚踏实地,勇于担当,时刻牢记我们行业的使命从未改变,不变的是推动我国由医药大国走向医药强国的坚定步伐,不变的是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如炬初心。(本文由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