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点吃饭 心理更健康
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多吃蔬菜或水果有助于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而营养丰富的早餐对各年龄段的学生情绪健康都有正面的影响。这项研究释放出两个信号:一是吃什么与心理健康有关;二是饮食时间很重要。
之前,有心理专家就曾经指出过,饮食也要考虑生物钟,如果饮食不规律,影响心理健康。要知道,随着太阳的升起落下,人体的生物钟也在昼夜中循环,比如小肠、肝脏在消化、吸收和代谢能力等方面均会昼夜规律变化。而一个人饮食不规律,就会扰乱人体及各系统的生物钟。
从个人层面,作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我们不仅要关注吃什么,还要关注什么时候吃。大脑特别容易受到热量摄入的影响,如果饮食节奏与大脑生物钟不同步,就会影响大脑充分运转。
控制饮食和情绪的神经回路存在一定重叠。此外,消化激素对多巴胺的分泌也有影响,而多巴胺是一种在情绪、能量和快乐中起重要作用的神经递质。比如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呈异常多巴胺水平,而这类患者多存在不规律进餐,情绪恶化。
研究显示,经常值夜班的人,往往也存在饮食不规律,而这类人群抑郁、焦虑的发病风险也会增加。
如何优化饮食节奏?有研究显示,限时饮食有助于优化大脑功能、改善代谢。此外,在一些模拟值夜班的动物实验中,限时饮食被证实可以预防抑郁和焦虑,且限时饮食的抗抑郁效应在人体中也得到证实。
限时饮食将进食时间窗口限制在特定时间,如选择在上午9:00到晚上7:00的10小时内吃完所有正餐和零食。值得一提的是,现代生活中,24小时“光”的自由,全天候的食物供应,都会影响个体的生物钟。
文/杨进刚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责任编辑:张可欣)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