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看点|第九批国家药品集采结果公布 采购周期最长、涉及规模最小、历史第二高降幅
事件概述
11月6日,第九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在上海开标,并产生拟中选结果。此次集采有41种药品采购成功,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58%,预计每年可节约药费182亿元,全国患者有望于2024年3月用上本次集采降价后的中选产品。第九批国家药品集采涵盖感染、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精神疾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用药,以及急抢救药、短缺药等重点药品,205家企业的266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投标企业拟中选比例约78%,平均每个品种有6.5家企业拟中选。这是国家药品集采规模最小、采购周期最长的一次,首次“反围标”、注射剂品种占比最高等看点,让此次集采备受关注。
信息量走势及关键节点
以10月13日—11月10日为监测时间段,如图1所示,10月13日,第九批国家药品集采方案正式发布,随后几日信息量出现小幅波动。11月6日,拟中选结果公布后,信息量迅速攀升至峰值。
图1 媒体关注度和网民关注度走势图
第一阶段:第九批国家药品集采正式官宣,舆论关注采购品种、周期、规模等变化
10月13日,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在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文件》,标志着第九批全国集采正式开始。此次集采共涉及42个品种,其中20个品种为注射剂型,与今年8月发布的填报通知所涉及的44个品种相比,减少了右丙亚胺(右雷佐生)注射剂型和艾司洛尔注射剂型两款药品。第九批国家药品集采将于11月6日在上海开标。媒体多以“第九批国家药品集采启动”为主题进行报道,聚焦本次集采的品种、周期、规模等方面变化,以及将对市场带来哪些影响。
在此期间,媒体主要关注以下4个方面。
一是关注集采纳入品种变化。《证券日报》发表《第九批国家药品集采呈现四大特点》称,第九批集采的一大特点在于注射剂数量占比较大,这也延续了第八批集采的趋势。从剂型分布看,注射剂、口服常释剂型仍为主角,其中,注射剂型约占六成。本次集采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采购药物品种逐步向临床及手术用药倾斜,一些麻醉类急救类药物被纳入其中;二是药物剂型逐步完善,围绕相关药物的竞争药品尽可能实现全覆盖;三是适应市场需求进行“查漏补缺”,将市场急需的特药新药纳入进来;四是针对前期市场情况,将价格变动巨大的常用药也纳入进来。
二是关注此次集采周期最长,规模最小。微信公众号“赛柏蓝”发表《第九批国采:6图全分析》称,第九批国采要执行到2027年12月31日,采购周期长达4年,为历次国采标期之最(图2),鉴于官方对确保中选产品用量的严厉程度,也就意味着一旦落标,将失去市场长达4年之久。历次国采中,在全国公立医疗机构的销售额规模最大的是第五批,高达866亿元,因第五批是注射剂一致性评价规则出台后的首批国采,参与国采的注射剂大品种较多。其后随着注射剂大品种的减少,第七至九批的市场规模也不断下降,由第五批的866亿元骤降到了第九批的263亿元,第九批涉及市场规模不足第五批的三分之一,甚至比第六批生物药(胰岛素)国采的规模还要小。《科创板日报》发表《第九批药品国采启动!核心规则再现调整落地政策传来最新利好》称,“标期的延长”原则上更加利好中标企业,标期延长至4年可以提高企业参与投标的积极性、增加中标吸引力,且标期的延长也更利于稳定市场供应。但对于部分品种,特别是原有市场份额较高的一些品种来说,或有可能会增加其竞标的压力。
(单位:年)(数据来源: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
图2 前九批(十轮)国采采购周期
三是认为此次集采规则进一步优化。央视新闻客户端发表《第九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262家制药企业参与竞标》称,本次集采首次提出企业可组成联合体进行申报。申报同品种的不同企业,存在企业负责人为同一人或存在直接控股、管理等4种情形的,涉及企业的实际申报数计为1家。涉及企业可自愿组成联合体作出承诺,并授权其中一家企业为代表进行联合申报。财联社发表《采购周期最长、涉及市场规模最小的第九批国采文件官宣“反围标”成最大亮点》称,与往期国采文件相比,第九批国采文件降幅、入围规则等没什么变化,但新增的关于“反围标”的内容,是以往国采文件中不曾出现的。据记者统计,在第九批国采文件中,牵涉到“反围标”方面的内容多达十余条。业内人士表示,这与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严格执行招标投标法规制度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主体行为的若干意见》有关,国采是招标投标行为,第九批国采文件中“反围标”内容的增加就是这份文件的具体意志的体现。
四是关注集采对注射剂市场的影响。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第九批药品集采官宣:覆盖42个品种市场影响几何?》称,从竞争格局上看,4款注射剂竞争最激烈,葡萄糖酸钙注射剂、缩宫素注射剂、头孢替安注射剂、特利加压素注射剂过评企业均达10家及以上,且后续或还有企业拿到集采入场券;氟马西尼注射剂、阿昔洛韦注射剂型符合条件企业数均有5家,竞争格局较好。从过评企业上看,倍特药业、正大制药、齐鲁制药、上海医药、华润医药、石四药、翰宇药业、辰欣药业、国药集团、扬州中宝药业等企业均有多款注射剂拟纳入第九批集采。业内人士表示,以往注射剂就比其他产品竞争激烈,因为其他产品的竞争基本是有院外市场的,而注射剂几乎都是院内市场为主。如果不中标,互联网、药店等渠道布局很难,企业很大程度会丢失市场份额。企业要做好心理预期,如果选择打价格战,则需要考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一味压低注射剂产品的价格,出现注射剂产品价格低于矿泉水,最终影响产品质量,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阶段:拟中选结果出炉引热议,舆情升至监测期最高峰
11月6日,第九批国家药品集采在上海产生拟中选结果。此次集采有41种药品采购成功,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58%,预计每年可节约药费182亿元。205家企业的266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其中包括200家国内药企的260个产品,5家国际药企的6个产品(包括1个原研药和5个进口仿制药)。本次集采涵盖感染、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精神疾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用药,以及急抢救药、短缺药等重点药品等11个治疗大类,其中约50%是注射剂型,包括阿托品注射剂、乌拉地尔注射剂、阿昔洛韦注射剂等。
媒体纷纷聚焦拟中选情况。《人民日报》刊发《平均降价58%!第九批国家药品集采41种药品采购成功》称,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来那度胺胶囊2023年5月专利到期后及时纳入集采,每粒(25mg)从平均约200元降至15元。治疗胃肠道疾病的雷贝拉唑口服常释剂型、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干混悬剂等3个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价格明显降低。此外,还有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平均降价58%!第九批国家药品集采41种药品采购成功》、新华社客户端发布《41种药品采购成功第九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开标》、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布《第九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262家制药企业参与竞标》、中国新闻网发布《第九批国家药品集采拟中选结果出炉:平均降价58%》等。
在微博平台,#第9批国家集采药品平均降价58%##第九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开标#等相关话题累计阅读量近2220万人次。
不同媒体平台对比分析
图3 媒体信息来源比例
以10月13日—11月10日为监测时间段,统计不同媒体平台报道量,从图3可以看出,占比较高的信息平台依次为手机客户端、新闻网站、微信,占比分别为51.88%、16.46%、16.09%。
分析发现,央视新闻、第一财经、人民日报等媒体发布的文章关注度较高;在微博平台,央视新闻、红星新闻、新华社发布的微博转评量较大;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赛柏蓝”等发表的文章阅读量较高。
媒体报道分析
在10月13日—11月10日监测时间段内,除转发相关信息外,媒体还关注以下3个方面内容。
一是关注第九批国家药品集采的意义以及对医药行业的影响。21世纪财经报道发表《第九批国采结果公布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58%》称,本次集采的一大特点即重点关注“国家重点监控品种”。重点监控品种可按临床实际报量,不设下限,本次集采的重点监控品种包括雷贝拉唑、奥美拉唑和艾司奥美拉唑。在第九批集采的药品监控中,重点监控的产品会与其他药物进行差别对待。对此,专家指出,这是由于这些受重点监控的产品如麻醉类药品,如果一味追求完成集采任务量,则可能出现不合理使用的风险。
微信公众号“深蓝观”发表《集采史上第二降幅背后:注射剂市场卷成红海》称,集采政策在一步步地纠偏,规则一次次地被优化,但这种残酷的角逐感在注射剂领域没有消失。注射剂领域多年来形成了一种固化的销售模式,地方企业只要守好一亩三分田,供应周边的县市,日子就足够滋润。往外扩张,无论是成本优势,还是销售服务能力,都无法与几家头部企业相抗衡。某一些产品的地域保护性特别强。集采打破了这一市场格局,给了小药企一张得以走出县、市,把销售网络铺向全国的门票。但需在质量与价格上做到极致平衡,才能拿着这张门票实现逆袭。在生存压力下,实现这种平衡是极为艰难的。无论是老玩家,还是新选手,在原本就是红海的注射剂市场上,竞争的空间早被限定无几。随着集采递进,注射剂企业进行一致性评价的热情消减。到第九批国采时,注射剂型大品种已所剩无几,利润空间也大不如前。
微信公众号“药融云”发表《第九批集采平均降价58%!仿制药内卷,原研药基本躺平,百亿市场即将迎来巨变!》称,面对集采,国内仿制药企业与原研企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国内仿制药企业绝大多数是挤破头争抢药物的市场份额。而原研外企则整体还是延续一贯的作风,以放弃报价、报价超出限价等多种方法花式“躺平”。集采是每个仿制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难关,面对政策指挥棒,如何从中抓住市场,考验着每个过评药企的定价策略。制药不易,提升企业研发和商业化能力,是在这场巨变中的唯一生存之道。
《中国证券报》发表《第九批国家集采产生拟中选结果平均降价58%》称,在化学药集采逐渐成熟以及“应采尽采”的背景下,未来生物药集采或将加速推进。竞争充分、市场规模较大的生物药大品种或更快集采,目前市场占有率较小的企业有望通过集采实现以价换量,提升业绩。从集采的影响上来看,仿制药回落到更低的价格区间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而创新药的研发是引领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在集采背景下,创新转型升级是企业必然选择,未来具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市场占有率会进一步提升。同时,集采的不断推进,以及对医保谈判规则进一步细化,有利于创新药保持合理价格。新药审评的各项政策规范不断出台,有望进一步加速创新药上市。在商业化方面,更多更新的规则出台将加速创新药入院。随着监管加强,预计会出台相应的行业操作规范,这将给行业带来更好的竞争环境,让药企集中资源研发有更好疗效的创新药。
二是认为集采对临床需求反应及时。新华社客户端发表《41种药品采购成功覆盖多个治疗类别——第九批国家药品集采看点解读》称,中国社科院相关专家表示,最近部分市民感染了带状疱疹,一些皮肤科医生也反映近期患者有所增加。在此次集采中,用于治疗带状疱疹的阿昔洛韦成功采购。这次集采对临床需求做出及时反应,让老百姓能直接感受到政策的红利。第九批集采继续沿用了“一主双备”供应模式,即一个主要供应商、两个备选供应商,保障集采药品供应,让老百姓能够用得上药、用得及时。
红星新闻发表《聚焦第九批集采现场:有企业“卡点”申报,重点监控品种降价明显》称,集采发展至第九批,除了同一大类药品中有新的品种增加以外,也有新的大类的品种被纳入。可以看到阿托品注射液、多巴胺注射液等一线基础用药,也看到重症、急症药物盐酸乌拉地尔注射液等被纳入集采,这些品种都是急诊常备药品。作为高血压急症的一线治疗药物,盐酸乌拉地尔注射液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高血压危象、外科手术降压及预防血压峰值等各种降压治疗。
三是认为集采周期延长有利于建立市场稳定供应链。《证券日报》发表《第九批国家药品集采拟中选结果公布:41种药品采购成功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58%》称,企业能否继续延长供应取决于两件事情,第一个是企业供货周期里面能否很好地执行协议,第二个是企业竞价能力在市场上是否足够强。经过4年时间重新洗牌,市场格局发生新的变化,有的企业也可能转变思路,重新进入下一轮竞标。业内人士表示,此前既要保供应,又要稳价格,着实考验着一批药企。现在企业通过以价换量,并能够进行4年稳定供应,还是会给一些企业比较好的预期。另外,至少在集采机制上,已经充分构建了稳定供应链。
每日经济新闻网发表《每经记者直击第九批国采现场:有仿制药企业称产品最大降幅约80%,专家指采购周期延长有利于实现“三稳定”》称,新规定可以起到规范企业投标行为的作用。而采购周期的延长,可以发挥出三方面的稳定作用——价格水平稳定、市场预期稳定、临床供应保障稳定。
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分析
以10月13日—11月10日为监测时间段,新浪微博央视新闻发布【#第9批国家集采药品平均降价58%#】、红星新闻发表【平均降价58%!#第九批国家药品集采41种药品采购成功#】关注度较高。按阅读量排序,热门微信如表1所示。按点赞量排序,热门短视频如表2所示。
表1 热门微信TOP5
表2 热门短视频TOP5
点评
第九批国家药品集采是国家组织药品集采以来药品采购周期最长的一次,这将有利于企业根据全国使用量等情况,制定长期发展策略,避免出现产能扩张后带来的产能过剩等市场问题。此次集采共有266个产品中选,品种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根据临床品种特性调整完善带量比例,更加符合临床实际,申报企业信息披露更加透明,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此外,在中选规则上也有了进一步优化,将“反围标”纳入集采的重要考量维度,全面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关于企业依法诚信投标的工作部署。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集采的主要对象,注射剂的利润空间遭到了压缩,大部分注射剂企业已经没有新的利润空间大的品种。企业依靠地域保护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可以说,集采间接地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以院内市场为主的注射剂,一旦失标,公立医院市场再难进入。如何在抢占集采市场份额的情况下维持利润,如何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如何与集采相辅相成避免陷入“集采困境”,成为了集采常态化下药企可持续发展需要探讨的新问题。
(责任编辑:宋莉)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2023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发布 国药、上药、华润位列批发企业前三;国控、大参林、老百姓位列零售企业前三
11月7日,商务部发布《2023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发布》。根据报告,2023年,我国药品流通行业规模稳步增长,医药电商交易规模实现持续上涨,药品批发和零售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2024-11-28 14:14大医院的药品社区医院买不了?六部门要求分三步解决
11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关于改革完善基层药品联动管理机制 扩大基层药品种类的意见》。 2024-11-27 13:47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