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如何卡位物联网时代
随着5G技术的逐渐成熟,物联网也像互联网一样,开始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把医疗领域的一切事物互联起来的想法也变得更加迷人。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医疗软件、服务、产品和设备公司在向物联网方向发力。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IOT)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热门的新型科技,从可穿戴设备、医用传感器到医生和患者,都可以连接起来,从而对当前的医疗流程和服务系统带来颠覆性变革。
物联网医疗能够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为患者实现更便捷、精准的疾病管理。物联网的发展大大支持了对患者的救治系统,包括远程诊断、患者信息的传输,以及一些急救措施的完善,使医生在临床上能够缩短救治时间。
苹果公司在2018年秋季发布会上拿出的“杀手锏”当属AppleWatchSeries4——不仅可录制心电图,而且创新性地通过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医疗器械注册认证。这意味着从此可穿戴设备可以提供专业医疗设备数据,供医生参考。
这种可穿戴设备正是物联网医疗最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应用。国外风险投资公司PureTech制作了一张关于“从身体提取数据的可穿戴”信息图,大致有15个分类,包括:体温、运动、睡眠、血压、血糖等。
从疾病方面,心血管疾病成为可穿戴设备的最先切入点。众所周知,心血管疾病是全世界最大的“杀手”之一,我国每天约有1500人死于心脏疾病。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这一数字正在不断增长。能够监控心电图变化的医疗级可穿
戴设备,对于心血管患者及其家人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同时,也是市场上的一块“大蛋糕”。
我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可监测身体状况的医疗健康可穿戴设备有148款,企业共有103家。部分可穿戴设备相关企业及产品如表所示。
从该表不难发现,运动类别产品过剩,而智能药丸、肌肉活动监测等类别产品稀缺,针对婴幼儿、孕妇群体的身体状况监测产品较少,表现形式主要围绕手环、手表、贴片,而功能集中点差不多,同质化严重。
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国内尖端技术缺乏,导致研发产品普遍集中在基本的产品功能阶段。目前国内可穿戴设备开发主要围绕四类人群。适合大众人群的产品主要是运动、心率、睡眠的监测;适合老年人的产品主要是血压、血糖、心率的监测;适合女性的产品主要体现在皮肤水分测试上;适合儿童的产品则主要体现在体温监测上。
物联网时代,可穿戴设备如何抓住发展机遇?
事实上,完整的物联网医疗体系应该包括三部分:其一是数据的采集,这部分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完成,但采集数据的准确性有待考察;其二是数据分析与整合,如苹果公司刚出的Healthkit移动医疗应用平台,帮助用户整合数据;其三是医疗服务,医生通过这些设备得到的数据来进行诊疗服务。由此可见,对于可穿戴医疗设备企业和相关移动医疗平台来说,不仅要把着眼点放在产品上,还要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只有医疗服务跟上,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人群对产品的需求和医疗需求。(思宇医械观察供稿 作者/于洋)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