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关爱日 | 胃癌年轻化 专家建议早筛早诊精准治疗

  • 2024-11-29 09:52
  • 作者:董笑非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记者董笑非) 2024年11月29日是我国第六个“胃癌关爱日”。“胃癌是我国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死亡率高。由于发现晚、诊断晚,导致确诊时患者晚期占比高、预后情况不佳。”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周爱萍教授对记者说道。


  为何我国胃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目前针对早期和晚期胃癌有哪些治疗方案?如何才能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周爱萍强调,胃癌凶险,但若能做好精准诊断,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此外,应树立早筛早诊的意识,以预防胃癌、护胃健康。


  长期以来,胃癌在我国呈现出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中晚期占比高的特点。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增约35.9万例胃癌病例,且胃癌的死亡例数居所有恶性肿瘤第三位。不仅如此,由于胃癌临床表现异质性强、症状隐匿,约65%患者在诊断时已为中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9.4%。


  近年来,虽然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总体已呈下降趋势,然而发病人群却出现了年轻化态势,19-35岁青年人的胃癌发病率明显上升,35岁以下年轻患者占病患总数的6%-11%,发病率则相较30年前翻了一番。此外,由于我国胃癌的早期确诊率低仅约20%,给胃癌诊疗带来诸多挑战。


  据周爱萍介绍,全球每年新增的胃癌病例大半都来自东亚地区,其中以中国、日本和韩国尤为严重。但在日、韩两国,胃癌确诊患者中有70%为早期,而我国则相反。“要知道,早期胃癌可以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患者生活质量高、花费少;一旦胃癌进入进展期,分期越晚,患者的5年生存率越低。”周爱萍说。


  据悉,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胃癌相关分子标志物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这为胃癌的精准诊疗提供了可能。胃癌诊疗路径中,相关指南常规推荐检测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包括: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微卫星不稳定性(MSI)/错配修复缺陷(MSI/MMR-d)和PD-L1。在我国,HER2阳性胃癌约占我国全部胃癌的13%—18%,侵袭性强、治疗难度大。而近年来,随着抗体偶联药物(ADC)的发展,后线治疗也开始进入精准治疗。ADC药物将具有靶向性的抗体和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细胞毒性药物链接成一体,杀伤肿瘤并有助于降低全身毒性。


  周爱萍表示,绝大多数早期胃癌经过根治性治疗后,其5年生存率可大于90%。因此重视胃癌筛查对于提高我国胃癌早诊早治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减轻疾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我国晚期胃癌也已进入精准靶向治疗,确定对应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可助力找到对应的靶向及免疫药物,实现精准治疗。


  《中国早期胃癌内镜诊治共识》指出,年龄40岁及以上,有以下因素之一推荐进行胃癌筛查:胃癌高发地区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一级亲属有胃癌病史;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周爱萍强调,胃癌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脱不了干系。研究也显示,我国每年约34万例胃癌病例是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引起的,其危害不容小觑。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也很重要。世界卫生组织曾建议胃癌患者每日食用盐摄入量不超过2g—3g,并将黄曲霉素列为一级致癌物,应尽可能避免摄入。因此在饮食上,建议人多聚餐时尽量分食;同时避免熬夜,规律作息,餐后适当活动,以减轻胃肠道负担。


(责任编辑:常靖婕)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