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批次不合格化妆品为假冒产品——警惕“美丽”背后的“陷阱”

  • 2025-02-20 16:15
  • 作者:常锐博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 2月11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了《关于26批次不符合规定化妆品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通告》显示,在26批次不符合标准规定的化妆品中,有6批次为“标示企业未生产或者进口过该批次抽检不符合规定产品”。

 

  这并非首次出现不合格化妆品涉及假冒的情况。记者梳理发现,2024年11月至2025年2月,国家药监局共计发布6次关于不符合规定化妆品的抽检通告,共涉及207批次不符合规定的化妆品,其中42批次不合格产品为假冒,占比约为20%。

 

  假冒产品为何屡禁不绝?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多为洗护和防晒类产品

 

  据统计,上述42批次假冒化妆品,共涉及14家生产企业,既有资生堂、宝洁、欧莱雅等国际知名企业,也有沧州市三庆日用化妆品有限公司、扬州皇轩日化有限公司和扬州韵姿日化有限公司等小微企业。

 

  记者梳理还发现,从品类分布来看,洗护类和防晒类产品是上述42批次假冒化妆品的“重灾区”,共有36批次,占比超过八成。在被假冒的产品中,标示为扬州韵姿日化有限公司、扬州市德之馨化妆品厂和扬州市红星日用品厂等企业生产的洗发、护发和沐浴类产品,共计22批次;标示为株式会社资生堂(以下简称资生堂)、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玥之秘株式会社等企业生产的防晒乳、防晒喷雾产品,共计14批次。

 

  其中,在仿冒产品当中,批次最多的是安热沙金灿倍护防晒乳。该产品被消费者简称为“小金瓶”。淘宝显示,该产品连续8年获中国大陆电商防晒市场排名No.1。

 

  “洗护类和防晒类假冒产品数量较多,从侧面反映出这些品类目前在市场中需求量旺盛,消费态势活跃。”山东省化妆品行业协会秘书长牟云帆指出,但品类并非决定化妆品假冒数量的唯一要素。

 

  “从品牌和产品类型上来看,假冒现象集中在一些市场知名度高、销量大的品牌,以及一些长期畅销的单品、“明星单品”及其套装产品。”广州环亚化妆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环亚)法务部人员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被抽检到的假冒洗护类产品多集中在宾馆、酒店及洗浴中心等场所,其他类被假冒的产品则多出现在网络销售平台。

 

  低价背后的暴利

 

  “之所以出现假冒产品,主要是不法商家充分利用消费者追求低价的心理,从中牟取暴利。”牟云帆如是指出,“假冒化妆品通常以远低于正品的价格吸引消费者。”

 

  某化妆品生产企业负责人也告诉记者,据她了解,部分出现在线上销售渠道的假冒产品,其标价不到正品的一半。

 

  以资生堂旗下的热门单品“小金瓶”为例,记者看到,在天猫ANESSA安热沙官方旗舰店中,40ml装售价为206元。然而,在1688平台上,一家化妆品OEM代工厂家声称其原料和工艺与“小金瓶”相同,其公开报价显示:5000盒(40ml/盒)订单中,原料和加工成本为6.5元,外包装费用也控制在每盒9元以内,合计单瓶成本不足15.5元;如果订购数达到30000盒,原料成本则降低至4.8元/盒,生产加工费保持不变,外包装费用也“存在根据供应商调整进一步降低的空间”。同时该厂商还表示,订购量越大,原料费用还将更为优惠。

 

  北京某化妆品生产企业负责人俞女士指出,对于一款化妆品来说,其售价除了包含包装、生产成本等外,还有品牌价值等。其中,品牌往往是为产品质量等做背书。而假冒者则是利用正品品牌,在低成本与高售价之间牟取暴利;且由于为了追求利润,假冒者必然会尽可能降低成本,其安全性很难保证,被抽检到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假冒产品不仅威胁消费者健康,长此以往还会引发品牌声誉受损、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牟云帆说。

 

  防范“美丽”的陷阱

 

  “化妆品行业已进入强监管时代,合法合规经营已成为行业共识。绝大多数化妆品生产企业,尤其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将产品质量摆在首位,并且逐步向国际巨头看齐,来满足市场和消费者对高质量化妆品的需求。”业内人士刘远明表示。

 

  对于假冒化妆品的出现,刘远明分析认为,在一些批发市场、不正规的线上销售平台和某些私域,确实存在一些假冒化妆品流通的现象,但“大多由个别区域的小规模群体所为”。

 

  如何避免消费者落入“美丽”陷阱?这无疑需要监管方、企业和消费者的多方努力。

 

  刘远明指出,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化妆品假冒行为的打击,如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同时加强对线上和线下市场的巡查和产品抽检频次;企业需要加大对假冒产品的打击力度;消费者在购买之前要擦亮眼睛,发现可疑线索及时举报。

 

  记者也了解到,部分品牌企业打击假冒产品的技术和方式持续升级。如广州环亚不断迭代防伪技术,如在外包装上印制二维码、RFID等防伪标签等;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利用大数据监控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以及时发现并下架假冒产品;必要时与执法部门合作,用法律手段维护品牌权益。

 

  牟云帆也建议,消费者应通过官方网站、品牌直营店或授权经销商等正规渠道购买化妆品,并在购买前仔细查看条形码等信息以判断产品真伪,并利用国家药监局官方信息查询产品的批文、备案信息及成分列表等详细信息。

 

  “尤其要注意的是,如果某个品牌或产品的价格远低于市场价,购买时需格外谨慎,以免落入低价假货的陷阱。”牟云帆强调。(常锐博)


(责任编辑:宋莉)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